返回列表
重要资讯

向乌克兰提供“战斧”导弹,俄罗斯的核威慑红线面临考验

9月末的东欧战场硝烟再起。俄罗斯向乌克兰首都基辅倾泻了590架无人机和40余枚导弹,包括两枚“匕首”高超音速武器;与此同时,美国副总统万斯证实,正考虑应乌方请求提供射程达2400公里的“战斧”巡航导弹。克里姆林宫早已划出红线:若西方提供此类远程武器,视同“北约直接参战”。

一、“战斧”的战略砝码:射程覆盖莫斯科的谈判武器

“战斧”导弹对乌克兰的诱惑力在于其颠覆战场规则的能力。据技术参数显示,这种导弹射程覆盖俄罗斯腹地核心目标,包括莫斯科。其低空突防设计可规避雷达探测,配备的450公斤高爆弹头精度达10米级,实战中曾突破俄制防空系统。泽连斯基明确表示,获取该武器旨在“迫使俄方重新计算风险”,作为谈判筹码而非立即使用。

但质疑声同样存在。有军事分析指出,“战斧”在叙利亚战场被拦截率超50%,实际效能存疑。其价值更多体现在对“防空薄弱的大国”的心理威慑。这种矛盾性恰恰反映出乌克兰的困境——既需要打破俄军空袭压制,又需避免触发不可控升级。

二、俄罗斯的核威慑:历史先例与政策工具箱

俄罗斯对远程武器的敏感源于血的教训。2024年11月,乌军首次使用美制ATACMS导弹袭击俄境内布良斯克州后,普京政府立即修订核威慑政策,明文规定:若遭受外国弹道导弹攻击(无论是否核弹头),俄有权发动核反击。俄外长拉夫罗夫当时直言:“没有美国支持,乌克兰无法操作这些武器。”

此次“战斧”威胁触发了相同逻辑。克里姆林宫已声明,提供此类武器等于“北约直接参战”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俄方近期军事行动显露出“以攻代守”策略——在美乌讨论“战斧”期间,俄军对基辅发动了包含高超音速武器的饱和打击,用实战回应威慑。

三、美欧的博弈困境:推责与核风险的两难

美国内部对“战斧”交付存在尖锐分歧。支持者认为可加速和谈,但反对派担忧触发核升级。特朗普政府的真实意图更显暧昧:总统本人曾称俄罗斯像“纸老虎”,暗示支持乌克兰“收复全部领土”;但分析指出,其核心诉求是让欧洲承担更多责任——计划由欧盟动用1400亿欧元冻结俄资产,为乌克兰采购导弹。

这种“美国放行、欧洲买单”的模式暗藏风险。欧洲国家既需承担军费,又将成为俄罗斯报复的首轮目标。而俄方近期强化与朝鲜的军事合作,进一步压缩了西方的战略缓冲空间。

“战斧”导弹悬而未决的背后,是各方在悬崖边的试探。俄罗斯用核政策修订和空袭升级宣示底线,乌克兰试图借远程武器扭转被动,而美国正将责任推向欧洲。历史教训表明,当ATACMS导弹首次击中俄领土时,克里姆林宫以核威慑政策更新作为回应;如今射程更远、威力更强的“战斧”若现身战场,俄罗斯的反击手段或将超越传统军事范畴。这场危险的博弈中,任何误判都可能点燃超越俄乌战场的大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