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您有空来学校一趟,想聊聊孩子最近上课走神的情况。”不少家长一收到老师的“邀请”,满脑子都是他怎么又不让人省心,越想越急,越急越燥。回家跟孩子沟通没两句,孩子哭了,自己也气不打一处来,最后好好的沟通变成了吵架。
很多家长都有过这样的沟通困境:被老师反馈孩子问题后,明明想和孩子一起找原因,却变成了单方面批评;明明知道吼孩子没用,却控制不住情绪;最后问题没解决,还让孩子对学校的事越来越不愿开口。我们总以为是孩子不配合,却没发现:家长的焦虑、孩子的紧张,早已让好好聊的基础消失,双方都带着情绪,沟通自然变成对抗。
今天,就由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科团队副主任医师吴元贞,从心理学角度拆解被老师请后,家长与孩子的真实心理,教家长如何平复自己的情绪、打开孩子的心扉,让问题沟通变成亲子间的支持时刻。
一、家长被老师反馈问题后火气大,真的是因为脾气差吗?
当被老师反馈孩子的问题后,无论家长感到焦虑还是生气、愤怒,都是真实且普遍的反应,不仅仅是“脾气不好”或“心理素质差”,其实是多种复杂心理因素交织的体现。
1.对未来的焦虑:
面对老师反馈的问题,家长潜意识下将孩子的表现与自己的教育,甚至孩子的未来紧密联系。比如孩子有上课走神的情况,家长会焦虑孩子以后可能成绩会受影响,以后考不上好中学/大学,甚至担心其人生失败。另外许多家长为孩子的学习等投入了大量的时间、精力和金钱,而老师的负面反馈,像否定了之前所有的付出。这种对未来的巨大不确定性的担心,是焦虑的核心来源。
2.对现实的焦虑:
在孩子成长过程中,我们家长会将自己对未来、对理想的一些渴望、期许放在孩子身上,比如希望孩子符合内心“理想化”的形象——聪明、听话、出色等等。而现实是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、不完美的个体,老师的某些反馈让家长们不得不面对孩子真实的样子,而理想到现实的这种落差会带来失落和沮丧,愤怒有时是对抗落差感的心理防御。
二、知道家长被老师请后,孩子通常会怎么想?
面对被“请家长”,不同年龄段的孩子,由于认知水平和情感发育的不同,其心理表现会有差异。
1.小学低年级(6-9岁,一到三年级):
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思维模式简单、具象、自我中心,且自我评价体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家长的反馈,在他们的认知里,可能“找家长”意味着自己做错了事情。他们的主要心理表现可能是行为的回避(躲起来、不敢对视或者主动讨好家长)、身体的紧张(抠手、摆弄文具等)或情绪化的哭泣(害怕不被家长喜欢)。
2.小学高年级(10-12岁,四到六年级):
这个阶段的孩子自我意识和社会认知快速发展,自尊心和思维逻辑能力强。面对被“请家长”这个问题,他们不仅害怕家长失望,更害怕被同学知道而“丢脸”,自尊心受损感觉更强烈。较典型行为表现有抵触与辩解、沉默与冷战、情绪烦躁易怒等。
三、被请过的家长,该如何避免雷点式沟通?
无论哪个年龄段,当孩子得知家长被老师联系后,内心都已经拉响了警报,有了自己的担心甚至思考。而家长的首要任务,绝不是强行突破这道防线,而是要通过共情和智慧,让他们自己愿意把门打开,而第一句话至关重要,原则是给予尊重、保护自尊。
首先,避免在公共场合或外人面前讨论、批评孩子,其次,沟通时要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,保持情绪稳定,语调柔和,语言上肯定他的感受:“我猜你当时一定觉得很没面子/很委屈吧?”让他感觉到你是和他站在一起,共同面对问题,而不是和问题站在一起对付他,另外肢体语言上,拥抱会予以其足够安全感。
关键的第一句话:
共情式:“看起来你今天心情有点沉重,是不是因为老师跟妈妈/爸爸联系了?”
盟友式:“老师今天跟我聊了聊你的情况,我想听听你的想法。我们一起看看怎么回事,好吗?”
信任式:“在我心里,你一直是个好孩子。所以老师跟我说的时候,我有点意外。你愿意告诉我当时发生了什么吗?”
❌雷区:批评、审讯式沟通:“老师今天为什么找我,你自己说清楚!”“你又在学校惹什么祸了?”“我们得好好谈谈。”
四、沟通中感觉情绪要“自爆”,家长该如何应对?
我们在互联网上也会看到有类似推送“家长因辅导作业生气过度而住院”等消息,其实当焦虑和怒火涌上心头时,体内激素水平波动,血压心率的变化,使得我们的身体会进入“战斗或逃跑”模式,当下是无法进行理性沟通的。因此,学会快速平复情绪是十分重要的。
1.生理平衡法
①深长的腹式呼吸
②“5-4-3-2-1”感官法
③温度刺激法
通过改变呼吸、心率、温度来强制激活副交感神经系统,告诉身体“危险解除”,使情绪逐渐平复。
2.认知中断法
在内心大声喊“停!”,并问自己:“这是我的焦虑,还是孩子真正的问题?”或“此刻的愤怒,有助于解决问题吗?”反复多次默念以上问题使自己逐渐平静。
3.时间的“短暂逃离”
如果条件允许,给自己和孩子几分钟的缓冲期。
推迟谈话:告诉自己:“我现在不需要立刻解决这个问题。我可以等我们都冷静了再谈。”
物理隔离:去另一个房间、下楼倒垃圾、在车里多坐几分钟。离开现场,切断情绪源。
五、孩子低头不语、拒绝沟通,家长该咋办?
当孩子用沉默或“我不想聊这个”来回应时,家长不要着急,孩子的抗拒可能是一种心理防御的表现,因为这本身是一种沟通,可能意味着“我感到不安全或者有压力”,首先要做的,是肯定这种沟通方式。
1.尊重沉默,给予孩子沟通的掌控感:
比如回应“好的,我们尊重你。那等你想聊的时候,随时可以来找我们,爸爸妈妈永远在这里。”这句话把沟通的主动权还给孩子,能从内心极大减轻他的抵抗。
2.转换沟通形式:
对于不愿口头交流的孩子,可以尝试书写(“如果你觉得说不出口,可以写个小纸条给我”)或绘画(“把你想的或者当时的情况画出来好吗?”)书写或者绘画给予了孩子控制感和思考空间,避免了面对面时的情绪压力。
3.成为“盟友”——先连接,后纠正:
分享自己的“糗事”:找一个合适的时机,比如散步或睡前,分享一件家长自己小时候类似的、被老师或父母批评的经历。这能极大地让孩子感到“原来不是我一个人这样”,从而减少他的孤独感和羞耻感。
无压力的陪伴:一起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,比如看一部他喜欢的电影、拼个乐高、玩会儿游戏。用行动告诉孩子:“我爱你,远远胜过爱你的成绩和表现。”
家长要稳稳地接住孩子的所有情绪,无论那是愤怒、沉默还是泪水。当不再把孩子逼到墙角,而是退后一步,给予足够的信任和尊重,他反而更有可能主动走向我们。
六、家长如何引导孩子,认识“反馈的问题”并改正?
面对这个老师反馈的问题,目标是:不让孩子觉得“我又错了”,而是让他感到“我遇到了一个困难,是有办法解决的”。
1.描述事实,而非评判:
最大程度地降低孩子的羞耻感和防御心。比如:
(评判)“你怎么又走神?就是不专心!”
(描述)“老师提到,在今天数学课的中间时段,你好像有一些时间没有在看黑板或课本。”
2.好奇原因,倾听为主:
用“发生了什么…”代替“为什么…”“当时发生了什么,让你觉得很难集中注意力?”(“发生了什么”这样的表达更中性,引导叙述。)
孩子说“听不懂”时,继续好奇:“哪个部分开始觉得像听天书了一样?”或“是老师讲得太快了,还是前面的基础有点忘了?”引导孩子去回顾和描述过程,而不是为自己的行为辩护。
3.共同寻找解决方案:
启发式提问,引导他自己想办法。孩子对自己参与想出的方案,拥有强得多的执行意愿,也培养了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当孩子提出想法,哪怕不成熟,也要肯定他的主动性,比如:“你这个‘提前预习’的想法很棒,这是主动解决问题的态度!那我们试试看,需要我帮你一起准备预习材料吗?”
这样沟通使得孩子感受到的不再是批评和指责,而是被尊重、被信任、被支持,才能真正地正视问题,并有动力去改进。
写在最后:
被老师请,不代表你是失败的家长,也不代表孩子是不好的孩子。这只是孩子在成长中遇到了小困难,需要家校一起帮他的信号。首先,不必急着纠正孩子的问题,而是先平复自己的情绪、听懂孩子的想法更重要。你的耐心和理解,比任何正确的方法都更能帮到孩子。
老师反馈问题,是希望家校一起帮孩子成长;家长和孩子沟通,是希望孩子感受到支持而非压力。亲子之间少一点对错的评判,多一点彼此的理解。这样,被老师请家长才会从焦虑时刻,变成孩子成长的助力时刻!
发布于:北京